
康提佛牙寺
康提的埃萨拉大游行(Esala Perahera)是斯里兰卡最古老、最盛大的佛教节日之一,表演者包括舞者、杂技演员、音乐家、喷火者和盛装打扮的大象。该节日在埃萨拉月(7月或8月)举行,这个月被认为是为了纪念佛陀成道后首次说法的月份。康提埃萨拉大游行持续十天,期间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僧伽罗语中的“Perahera”意为音乐家、舞者、歌手、杂技演员和其他表演者组成的游行队伍,伴随着盛装华丽的大象在街头游行,以庆祝宗教盛事。
康提的埃萨拉大游行是为了纪念佛牙舍利和四位守护神Natha、Vishnu、Kataragama以及女神Pattini而举行的。康提佛牙寺的游行(Kandy Maligawa Perahera)之后依次是Natha、Vishnu、Kataragama和Pattini的游行,这些神殿都位于佛牙寺附近。
在1815年康提王国被英国人占领后,佛牙舍利的保管权移交给了佛教僧侣。在国王缺位的情况下,任命了一位名为Diyawadana Nilame的世俗监护人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康提埃萨拉大游行的目的是祈求诸神保佑,赐予雨水以滋养庄稼,带来国土的繁荣。
这一仪式通过在康提市的街道上隆重地游行佛牙舍利来完成,被认为是亚洲最美丽的宗教盛会之一。
第一个仪式“Kap Situweema”(种植圣化的菠萝蜜树)标志着游行的开始。该仪式按照占星师选定的吉时举行。菠萝蜜树会用檀香水洒净,并献上九种花朵和一盏有九根灯芯的油灯。大梵天神庙(Maha Vishnu Devale)的祭司会向诸神诵经祈祷。
康提大游行的历史
古锡兰的康提大游行起源于印度迦陵伽国王Guhasiva的女儿Hemamala公主和女婿Dantaha王子在公元305–331年期间将佛牙舍利带到斯里兰卡。当时的国王Kirthisiri Meghawanna下令佛牙舍利每年在阿努拉德普勒市游行一次。此后,尽管受到外敌入侵的影响,埃萨拉大游行仍在历代国王的主持下延续下来。
关于埃萨拉大游行的最早记载,出自公元5世纪到访斯里兰卡的中国高僧法显所著的书中。德拉威王国的多次入侵导致王国首都从阿努拉德普勒迁至波隆纳鲁沃、再迁至丹巴德尼亚,最后迁至其他城市。每次迁都都会修建新的寺庙供奉佛牙舍利。最终首都迁至康提后,佛牙舍利自此一直未曾动迁,埃萨拉大游行也得以年年举办,延续至今。
康提埃萨拉大游行观礼台
康提埃萨拉大游行被认为是埃萨拉和达拉达(Dalada)两种游行的结合体。这是一场极为盛大的庆典,伴随着华丽的服饰,通常在八月满月节当天举行。埃萨拉大游行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是向诸神祈求雨水的仪式;而达拉达大游行则被认为始于公元4世纪佛牙舍利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之时。
康提大游行的队伍顺序
康提大游行共有五个游行队伍,由斯里达拉达佛牙寺组织,这是斯里兰卡最神圣的佛教寺庙。除此之外,还有四个献给印度教神祇的神殿参与:Natha神殿、Maha Vishnu神殿、Katharagama神殿和Pattini女神神殿。晚上8点,佛牙寺的游行率先出发,随后是四个印度教神殿的游行。第二个游行来自Natha神殿,这是一座建于14世纪的寺庙,被认为是康提最古老的建筑。
第三个游行来自Vishnu神殿,又称Maha Devale,位于Natha神殿附近。第四个游行来自献给战神Skanda的Katharagama神殿,位于康提的Kottugodalle街。这个游行包括Kavadi,即朝圣者表演的孔雀舞,他们肩上扛着半圆形的木制装饰,插满了孔雀羽毛。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游行来自献给女神Pattini的神殿,位于Natha神殿的西侧。
佛牙寺游行的组成部分:
游行队伍的最前方是挥鞭者。一路上连续不断的鞭声,象征着游行的来临。紧随其后的是旗手,他们肩负着各省份和寺庙的旗帜,分列在道路两侧。接下来是骑在第一头大象上的官员Peramunerala,他手中持有康提佛牙寺的登记册。
随后是鼓手,他们敲打着各种传统鼓,吹奏着传统长笛。鼓手们热烈的节奏与舞者们优美的动作交织在一起,场面宏伟壮观。鼓手和舞者之后是大象主管,他骑在一头披挂华丽的大象上。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斯里兰卡,象厩主管曾是国王的重要大臣。如今,仍由名为Gajanayaka Nilame的象主管手持银钩(Ankusa)象征其权威。紧随其后的是另一位名为‘Kariyakorawnarala’的官员,他负责管理鼓手和舞者,也负责佛牙寺的次要事务。他的到来为游行的高潮部分拉开序幕:华丽装饰的大象(Maligawa Tusker)身披盛装,头顶华盖,庄严地承载着金色圣龛‘Karaduwa’,其中供奉着佛牙舍利。
当大象缓缓经过时,信徒、观众和游客都会肃然起立,以示尊敬。大象前方的道路铺满了白布(Pavada)。随后,成对的舞者分列两侧,中间是鼓手的队伍。游行的最后,由身着康提王国时期高官传统服饰的佛牙寺监护人Diyawadana Nilame率领,身旁伴有持矛者、撑伞者和其他随从官员。
Randoli 游行
在Kumbal游行之后,连续五天举行Randoli游行。其中最壮观的便是“金色轿子”(Randoli)游行。此时的康提城人山人海,游客与当地民众齐聚一堂。
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为期十天、拥有五十多头大象、数百名鼓手、舞者、歌手和盛装朝圣者的盛大游行。
Kumbal 游行
第六个夜晚,Kumbal游行开始,持续五天。最初,Devale游行在佛牙寺前集结。安放在圆顶状平台(Ransivige)上的圣物由庙宇的管事(Basnayake Nilames)护送。大象、鼓手和舞者在所有游行中均会出现。
接下来的五个夜晚,四座神殿的祭司会在各自的神殿范围内,伴随音乐、鼓声、旗手、华盖和长矛手,举着神圣的象征物,进行游行。
游行的重要时刻会通过鸣放礼炮来宣告,整个康提都能听到:
- Devale游行开始
- 圣龛被安放在大象背上
- 佛牙寺游行开始
- 游行结束
Devale 游行
在最初的五天里,Natha、Vishnu、Kataragama和Pattini四位守护神的神殿会举行Devale游行,传统上这是为了为国王和人民祈福。
四座神殿
其余四个神殿的游行依次进行。Natha神殿面对佛牙寺,被认为是康提最古老的建筑,建于14世纪。Vishnu神殿又称Maha Devale,位于Natha神殿正门前。Kataragama神殿献给与战神Skanda相关的神祇,位于康提的Kottugodalle大街。这个游行包括“Kavadi”孔雀舞,朝圣者肩扛装饰有孔雀羽毛的半圆形木制结构进行舞蹈。最后的游行来自Pattini女神神殿,她被认为是治疗疾病和赐福的女神。这是唯一有女性舞者参加的游行。
整个游行持续三个多小时,融合了佛教和印度教的仪式,以及大乘和上座部的元素,既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古代封建劳役制度“rajakariya”的遗存,昔日的工匠和村民以服务国王为代价换取土地。
最后一天,Randoli游行结束后,佛牙寺游行会在“Adahana Maluwa”停留,纪念国王Vimaladharmasuriya I(1592–1604)当年护送佛牙舍利前往康提时在此地过夜的历史。
现代游行
现代形式的游行始于国王Kirthi Sri Rajasinghe(1747–1781)时期。当时佛牙舍利是国王的私人财产,公众无法瞻仰。
后来国王下令,佛牙舍利应在游行中公开展示,让民众有机会顶礼膜拜。
Diya Kepeema 与白天游行
最后一天,四座神殿的游行队伍会前往Peradeniya附近的Mahaveli河。祭司们走入河中,将前一年在此地取的圣水倒回河里,然后重新取水,称为“Diya Kapeema”(切水仪式),象征着新一轮的开始。
随后,游行队伍返回康提,途经Katukelle的Pulleyar Kovil神庙,并在占星师选定的吉时加入佛牙寺游行。五个游行队伍会沿着D.S. Senanayake大街和国王大街游行三圈,最终返回佛牙寺和各自的神殿,宣告一年一度的康提埃萨拉大游行圆满结束。
